汉中洋公司坚守质量,守好企业生命线
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--这真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。然而,在面对当前社会中一连串地“质量门”事件接连不断出现的情况下,企业要想生存,就不得不“老生再谈”这话题。在谈之前,先给大家讲一个《不欺买主》的故事:
唐朝在武则天执政时,有一位宰相叫陆元方,他想卖掉东京洛阳城里的一所房子,一切手续都办好了,只等着买房子的人来交钱。买房的人来交钱时,陆元方说,这房子哪里都好,就是没有出水的地方,那个人听了,立刻就说这房子他不买了。买主走后,陆元方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埋怨他,而他却说:“难道可以为了钱欺骗别人吗?”
房子没有出水的地方,可能只会让居住的人感到不方便。但有些时候,产品局部的缺陷或者0.1%的不合格率却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。在国际专业网站数据库里,有这么一组数据,可以让忽视质量问题的人大吃一惊:
如果99.9%就算够好了的话,那么,在美国--
每年会有11.45万双不成对的鞋被船运走;
每年会有200万份文件被美国国家税务局弄丢;
每年有250万本书的封面被装错;
每年会有2万个处会方被误开;
每年将有550万盒装软饮料质量不合格;
每天会有12个新生儿被错交到其他婴儿的父母手中;
每天会有2架飞机在降落到芝加哥奥哈拉机场时,安全得不到保障……
99.9%的合格率,尚且如此让人触目惊心,而对很多企业来说,根本还没有达到这一合格率。然而,就是因为这99.9%的合格率,在二战中期,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发生了分歧,因为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够。双方争执不下。
美国空军要求达到100%,因为如果只达到99.9%,就意味着每100个跳伞士兵中,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问题而送命。但是,降落伞制造商却不以为然,他们认为99.9%已经够好了,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,根本不可能达到100%的合格率。
军方在交涉不成功时,改变了质量检查办法,他们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,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,亲自从飞机上往下跳。这时,厂商才意识到100%合格率的重要性。奇迹很快就出现了:降落伞一下就达到了100%的合格率。
质量是企业的根本,在这问题上,营销者也马虎不得。产品生产环节出现的一个小纰漏,到了市场上就很难挽回,失去市场的认可、消费者的信赖,再庞大的企业、再辉煌的盛名也只能是昨日黄花。
而要想重创品牌效应,恐怕要花费比当初树品牌还长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时间,即使那样做,往往也难以达到先前被消费者所认可的程度了。
再举一个事例:
2005年郑州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事件曝光,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,让多年以来“光明”品牌在消费者中所树立起来的形象,几乎一夜间丧失殆尽。据了解,在郑州鲜奶市场仅占有不到40%的光明乳业,在“回奶事件”之初就丧失了90%的市场份额,整个生产几乎停滞。受此影响,光明乳业连续遭到市场的抛售,4个交易日里,光明乳业的股价下跌0.42元,跌幅高达8.6%.光明乳业股价的下跌,使公司流通股市值缩水了1.008亿元。回奶事件在后期2年内一直影响着光明乳业的业绩。
与之形成对比,我们再看看法国波尔多葡萄酒、苏格兰手工奶酪、瑞士巧克力等,因为扎扎实实地坚守质量原则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质量问题,而使其长期成为世界同类产品的标杆。
说到底,消费者图的是货真价实,而不是凭空吹出来的名气!所以,企业要舍得在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上下笨功夫,如果认为“销售第一,质量第二”或者认为质量“过得去”就行了,那么,企业注定难以发展壮大。
质量是衡量一个企业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,产品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。生产符合市场需求,质量好的产品是企业追求的目标,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制敌求胜的法宝。
许多人都非常熟悉海尔“砸冰箱”事件。1985年,海尔总裁张瑞敏接到一封用户的投诉信,说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,他率人到仓库检查发现了70多台不合格冰箱,毅然决然地决定砸掉。当员工们含泪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,内心受到的震憾是巨大的,员工们开始对“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”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,对“品牌”与“饭碗”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。
然而,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,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“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”这一传统手段上,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,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,再将理念外化为制度,构造成机制。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,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,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:“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?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?我的工作会影响谁?谁的工作会影响我?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,应该如何提高质量?”
在讨论中,大家相互启发,相互提醒,更多的则是深刻的内省与反思。于是,“产品质量零缺陷”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,大家开始理性的思考:怎样才能使“零缺陷”得到机制的保证?
质量是工作的灵魂,是企业的生命。以质求存,以质取胜,是任何一位企业领导心知肚明的事实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,消费者所注重的产品质量也正是公司生产的路径之一,倘若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,不符合消费者的品味,那么还谈何赢利,更谈不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在海外工业产品生产行业中,流行一种1:10:1000的成本法则:假定一项小错误,倘若在产品设计阶段被发现,只需要花一元钱的话,那么到生产线上需要花10元钱来纠正;若销售到市场上,则就需要付出1000元的代价。
一个小错误被放大1000倍,很多人以为这是危言耸听,不,这不是危言耸听!当今市场,从家政到理财服务,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开发为商品,然后进入同质化竞争。要想在这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,最根本要靠质量来说话。忽视质量,必然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,失去良好的品牌形象,被市场所淘汰。正如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所说的那样:“如果不能以世界上最低的价格出售最高质量的产品,你将被迫退出市场。”